产妇护理是一个全面且细致的过程,涵盖了生理和心理等多个方面,以下是具体内容:
身体护理
产后伤口护理
侧切伤口或撕裂伤(顺产情况):
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是关键。在产后初期,每次大小便后,要用温水从前向后冲洗会阴部,以减少排泄物对伤口的污染。冲洗后,用干净柔软的毛巾轻轻蘸干水分,避免用力擦拭。
按照医护人员的建议,使用合适的消毒药水(如碘伏)轻轻擦拭伤口,预防感染。一般每天进行 2 - 3 次。
选择合适的姿势休息,尽量避免压迫伤口。例如,侧卧时可以在两腿之间放置一个枕头,使伤口处于悬空状态,减轻压力。
剖宫产伤口:
剖宫产的伤口通常比顺产伤口大,更要注意防止感染。在伤口未愈合前,要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和干燥。如果伤口出现渗血、渗液或者敷料被污染,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更换。
产妇在咳嗽、大笑或者移动身体时,可能会牵扯到伤口,引起疼痛。可以用双手轻轻按压伤口两侧,以减轻张力,缓解疼痛。
在伤口愈合过程中,可能会出现瘙痒的感觉,这是正常的,但要避免搔抓,防止抓破皮肤引起感染。
恶露观察与护理
恶露是产后子宫蜕膜脱落,含有血液、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的物质。要注意观察恶露的颜色、气味和量。
产后最初几天,恶露呈鲜红色,量较多,称为血性恶露,这是正常现象。随着时间推移,恶露颜色会逐渐变淡,变为淡红色的浆液恶露,最后变成白色恶露。正常的恶露有血腥味,但无臭味。
要注意勤换卫生巾,保持会阴部的清洁。一般每 2 - 3 小时更换一次,以防止恶露长时间接触皮肤,滋生细菌。
乳房护理
乳头清洁:在喂奶前,用温水轻轻擦拭乳头和乳晕,保持清洁。避免使用肥皂等刺激性较强的清洁剂,因为这可能会破坏乳头表面的天然油脂层,导致乳头干燥、皲裂。
预防乳头皲裂:正确的喂奶姿势很重要。让婴儿含住乳头和大部分乳晕,而不仅仅是乳头,这样可以减少乳头受力,降低皲裂的风险。如果乳头已经出现皲裂,可以在每次喂奶后,挤出少量乳汁涂抹在乳头和乳晕上,乳汁中的成分有助于伤口愈合。也可以使用专门的乳头保护霜,但在下次喂奶前要清洗干净。
乳房胀痛和乳腺炎预防:产后如果乳汁分泌过多,婴儿不能及时吸吮,可能会导致乳房胀痛。可以通过热敷来缓解,用温热的毛巾敷在乳房上,每次 15 - 20 分钟,每天 3 - 4 次。同时,要及时排空乳房,避免乳汁淤积,这是预防乳腺炎的关键。如果乳房出现红、肿、热、痛等症状,可能是乳腺炎的征兆,应及时就医。
身体清洁
产后身体虚弱,容易出汗,所以保持身体清洁很重要。一般顺产产妇在产后 2 - 3 天可以进行淋浴,剖宫产产妇则需要根据伤口愈合情况,通常在伤口拆线后(约 7 - 10 天),在确保伤口不会进水的前提下进行淋浴。
洗澡时要用温水,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。时间不宜过长,控制在 10 - 15 分钟左右,以免产妇疲劳。注意不要用力揉搓伤口部位。
子宫复旧护理
产后子宫会逐渐恢复到未怀孕时的状态,这个过程称为子宫复旧。一般可以通过按摩子宫来促进复旧。医护人员会在产后初期为产妇按摩子宫,以帮助子宫收缩,排出恶露。产妇自己也可以在休息时,轻轻按摩下腹部,从肚脐周围开始,顺时针方向按摩,每次按摩 10 - 15 分钟,每天 2 - 3 次。
同时,要注意休息,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蹲着,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子宫的恢复。母乳喂养也有助于子宫收缩,因为婴儿吸吮乳头会刺激催产素的分泌,从而促进子宫收缩。
盆底肌康复护理
怀孕和分娩过程可能会对盆底肌造成一定的损伤。产后可以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,如凯格尔运动。产妇可以收缩盆底肌肉,就像憋尿的感觉一样,保持收缩 5 - 10 秒,然后放松,重复进行,每次做 10 - 15 组,每天 3 - 4 次。
有些产妇可能需要借助盆底康复仪器进行训练,这可以更有效地刺激盆底肌肉收缩,加快康复进程。一般在产后 42 天检查后,如果发现盆底肌功能受损,医生会根据情况建议是否使用康复仪器。